当前位置: 主页 > 财经 > 详情
寻找“高见”,南京要做出题家 世界关注

钛媒体APP   2023-04-22 05:11:40

图片来源@视觉中国


(资料图片)

高手在民间,“网红”南京问计于民。

最近“南京发布”推送了一篇《寻找“高见”!》的文章,内容是向社会征集“推动南京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”的金点子。

据说已经收集到了上万条群众的“高见”。

这个姿态首先得肯定,南京虽然现在很“热”:紫金山的野猪、贡院街的梅花糕、打钉巷的牛肉锅贴,甚至连科巷菜场、德基的厕所,都一路冲上热榜,成了一种打卡社交货币。

今年一季度,南京游客4400多万,平均每天有将近50万游客涌来。携程发布的五一假日旅游前瞻报告,南京也是位居热门目的地城市前三

但领导们看来还是很冷静,想着是 “问政于民”,面向老百姓征集“妙招”与“高见”

当然,这背后也说明了,城市之间的竞争已经不是你追我赶的状态了,而是你强我要更强的意思了。

新一波的拼经济热潮里,各地都在做题交卷,南京这题怎么解,颇有悬念。

Plan A Plan B

最近,以“数字经济”为城市打上一道“主角弧光”的杭州,公布了商务厅监测数据。

目前杭州直播相关企业超5000家,就业带动超100万人,有32家头部直播机构、近5万名主播入驻杭州,其中不乏交个朋友、三只羊网络、辛选、无忧传媒等各平台“顶流”。

去年年中,杭州出台《促进新电商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》,对于机构与园区都有直接的大力补贴和扶植政策,加上杭州直播电商生态的整体赋能,让机构进驻变得顺理成章。

军事领域里有句话,“业余爱好者讨论策略,专业人士讨论后勤”,直播电商这张小切片上的“粮草先行”,能看出杭州在整体城市再升格上的“拼抢”决心。

身处长三角“怪物屋”,不抢不行。

明星城市在突进,探照灯之外的“配角”也想亮剑。

省内二号位安徽芜湖,经济总量占比合肥,在十年间下降了6.8%。眼看差距越拉越大,且走势有“中西部单核”趋势,芜湖官媒前段时间高调发布一篇《“一城独大”不是春》的文章。

核心观点是:一枝独秀不是春,百花齐放春满园,安徽想更上一层楼,就得唱响“双城记”,芜湖必须站出来,成为增长第二极。

我们把地理尺度从长三角再拉大,“狂飙者”更是众多。

在24个GDP万亿城市中,“中部网红”长沙尤其出挑,2022人口增量18.13万,全国第一,而平均房价又牌梯队末尾,人气叠加烟火气,构成了这座城市突飞猛进的底气。

全员“狠人”,都在“明抢”。

过去几年,尤其对于人口增量,除去主动纾解的北京上海,各大城市都在进击,如果来拆解“招式”,以下四招,屡试不爽:

·能干

制造业吸工,“有活能干”是拉人“大杀器”。如很早就被冠以“世界工厂”之名的东莞,活多厂多自然人多。东莞常住人口1046.66万人,户籍人口263.88万,数据里已经藏着玄机。

·能扩

成都并简阳、合肥拼巢湖、西安划咸阳,撤县并市、划区兼并,这些“一夜长大”的扩容方式,本来就是增加人口数据的最直接手段。

·能抢

单核省会资源倾斜,叠加人口腹地,可以算是抢人绝招。加上国内大循环产业西移,“孔雀东南飞”现象式微,中西部城市回流明显,如郑州、武汉,强势虹吸。

·能打

能打出自己的“金字招牌”,让特色产业在全国独一份或产生领军影响力,那对人口也会形成一种强磁场,深圳、杭州就极具代表性,且“马太效应”明显。

相比下来,南京似乎有些“韬光养晦”。

按照南京作家韩东的说法,这座城“不南不北,不土不洋,不大不小,不自我,不自大,不自卑,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特点”

这不只是一位作者的文艺论调,在更大尺度里, 南京的“不温不火”似乎也成了一种既定印象。南京话里有一句“不存在”,也正好呼应了这座城不太喜欢“刷存在感”。

继续拿人口来讲,特大城市南京,在总量上未过千万。但也另有玄机,如主城区人口和户籍人口比重,都远超众多城市;每10万人拥有大学文凭的数据,南京35%紧随北京之后,高于上海、武汉、西安、杭州。

南京似乎隐隐藏着另一套逻辑,或许,有些城市选择Plan A,而另一些城市,有自己的Plan B。

有限游戏无限游戏

找秘籍、练绝活、出奇招——如果细看城市间的竞争“内卷”,会发现路径很相似—— 占领某个高地,成为一位高手,打上一束高光。

顶着“苏锡常”的名头,却在省内顺位排在南通之后的常州,有过一段“前不着村后不着店”的尴尬期。

但近年在新能源领域,却已经不声不响地擦亮了一块金字招牌。2022,常州新能源产值突破5000亿,动力电池产销量占全国五分之一、全省二分之一。

甚至引得同样想在新能源领域有所建树的洛阳,发出了“灵魂拷问”——为什么中航锂电起步于洛阳却发展壮大于常州?

练出“绝招”的,还有与南京关系更微妙的合肥。

让各大城市心心念念的“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”,合肥全国第二个拿下。但更令人侧目的,是这个后起之秀的一路“换道超车”。

在众多城市在时间线上还羁绊于“土地财政”之时,合肥斥资175亿押注京东方与液晶产业,让政府产业基金走上舞台。不得不提的一个小注脚是,彼时,合肥的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只有161亿元。

正反馈链路形成后,合肥接连操盘长鑫存储、蔚来汽车等明星项目,通过“以投带引”,将传统成本补贴招商转向资本招商,“合肥模式”一时风头无两。

而南京,似乎“赌性”从来不强,押注、All in、“武林秘籍”等关键词,很少出现在产业表达里。

如果“硬抠”南京产业,会发现传统意义上有话题效应的“明星”和“爆款”不多。

《2023中国百强产业集群》报告中,南京新型电力(智能电网)装备集群,排位靠前,但其影响力主要辐射于行业内,对普罗大众来说,了解并不多。这也是为什么,说起南京产业问题,很多人会觉得面目模糊的原因一种。

南京八大产业链——软件和信息服务、新能源汽车、新医药与生命健康、集成电路、人工智能、智能电网、轨道交通、智能制造装备,虽然算得上是“各个能打”,但风格上还是偏向“稳扎稳打”。

经济数据表现上也是。过去五年,南京生产总值连跨五个千亿级台阶,从省内的“不出挑”到改开以来首次跃进全国大中城市十强,不疾不徐。

这套行事逻辑似乎也能自洽,因为从后视镜效应来看,“精准押注”与“幸存者偏差”之间的关系,往往就是一枚硬币的字面与花面。

相比江湖上寻觅迅速起高楼的“葵花宝典”,南京似乎更喜欢长期主义的“稳稳的幸福”。

人均GDP17.8万,位居省会城市第一;省级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647家,“小巨人”有很强的可能性;A股上市公司118家,在全国来讲一点也不虚;破局路径依赖,主动关停数百家或大或小的化工企业……这些数据也在侧面投射出南京的路线选择问题。

相应传导过来的,也是南京软性竞争力的提升,智联招聘发布的《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:2022》,95后人才吸引城市榜中,南京排进前六,趋势向好。

美国学者James Carse曾提过一个概念——世上至少有两种游戏,一种有限游戏,一种无限游戏, 有限游戏以取胜为目的,而无限游戏以延续游戏为目的。

南京,无疑更想参与后者——长期性系统积累、螺旋式渐进提升——有时候慢,是为另一种快。

做题出题

“将军们时刻准备着上一场战斗。”

这句美国俚语与“刻舟求剑”有着异曲同工,有时候看上去是在准备角逐“下一场”,但实际上,往往都是在等待“上一场”战局故事重演。

在城市发展进程里,能看到太多这样的例子,因为路径依赖,因为经验主义,而陷入发展混沌,甚至因为一直埋头走熟路而无需抬头看新路,而一头撞上那只“黑天鹅”。

破局点在哪?

一个角度是,发展主体究竟是做题家思维,还是出题家思维?

有一种论调,中国经济过去几十年“一路狂奔”,就是因为很会“做题”。

欧美已经趟好了路,沿着脉络使狠劲,注意避坑,结果大差不会差;这个阶段,用数量堆出质量,或许就是最佳策略,因为不用重复造轮子,只要拿到图纸能批量生产就行。

但进入新常态,各个层面上前方路段已经没有了人,方向要自己找、路要自己趟、图纸要自己画,新的轮子就得自己造。显然,按照既定框架、短平快填答案的“做题”思维,就会在某一时刻突然失效。

对于城市来讲,做一个亦步亦趋、短期速成的做题家,不如去成为自建体系、捕获长线价值的出题家。

南京十四五,给自己的定位是“全球创新城市”,当然,这里的创新,可以是指新一代人工智能、第三代半导体、基因与细胞等等具体的技术创新;但也可以是一种有关突破框架限制、城市长线经营层面上的路径创新。

“南京模式”,或许注定不是一种产业概念或规划抓手。被经常提及的“高质量发展”,也绝不只是一句漂亮的“大”话,在微观层面上,它其实是一种很底层的策略共振。

正如上文南京作家韩东那几句评价,若掐头去尾去看,会透露出一种轻飘飘的自嘲感,但其实其语境本意,也是在讲一种微妙的妙处。

因为说到底,城市不只是各种数据堆砌、考试解题,更有质量的具体生活才是本真,至于其他,南京人会说,“不存在”。

相关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