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了央视力荐的《熟年》,我顿悟:像郝蕾这样的妈妈,不可能幸福
爱虽无错,但浓度过高的爱,是会伤人的。
(资料图)
父母分清爱的边界,学会放手,才能让孩子在松弛的家庭中健康长大。
作者 | 枫子
最近热播的央视剧《熟年》大家看了吗?
我一口气追了20多集,其中郝蕾饰演的张春梅,让我很是触动。
她是杂志社的副主编,做事干练又有魄力。老公倪伟强是重点大学的教授、博导,受人敬重;儿子倪思楠学习成绩优异,在重点大学上学。
在外人的眼中,她是典型的人生赢家,事业家庭双丰收。
但只有她自己知道,一片花团锦簇之下,内里是生活的一地鸡毛。
她面临的问题,一个接一个袭来,打得她措手不及。
首先让她头疼不已的是,她的丈夫突然和她冷战,玩失踪,闹离婚。
紧接着,她一向懂事听话的儿子,被老师投诉频繁旷课,挂科太多,有被开除的风险。
她不过说了儿子两句,儿子就跟她大吼大叫,还闹离家出走。
她疲惫、无助、绝望,她不懂也不能理解,明明自己为家庭操心又负责,为何老公和儿子却双双“叛逆”出逃。
答案很简单:受够了。
受够了她什么都要管,什么都要操心。
就像有句话说的:过度的付出,本质是一种越界行为。
缺乏边界感的妈妈,爱得越深,越会消耗光亲情,让彼此在幸福的道路上渐行渐远。
把孩子当成附属品,孩子失去了自己
《有限管教》一书中提到:99%的养育问题,源于父母缺乏边界感。
张春梅和儿子之间最大的矛盾就是,她自认为给儿子铺了一条光明的大路,却没有想过,她的安排,让儿子有多痛苦。
儿子成长的十八年里,上哪个学校,报哪个补习班,考哪所大学,读哪个专业......
人生的每一个决定,都是她替儿子做主。
她从来不知道,为了讨她开心,儿子没有童年,没有玩伴,只有学习。
被强迫连跳两级后,儿子身边都是比他大几岁的同学,他更是没了聊得来的朋友,还因为年龄小,一度被人取笑叫“萝卜墩”。
所以当儿子上了大学,终于逃离她的掌控后,便彻底失控,疯狂迷上乐队,甚至为学音乐逃课、挂科、债台高筑。
面对妈妈的指责和不解,他喊出了多年的心声:
“我现在十八岁了,以前的我只想着让你开心,现在的我,想着的是让自己开心!
我求你了,你能不能放过我?我不是我爸,我不能无缘无故和你离婚,我无论走到哪儿,我都是你儿子!”
说到底,儿子叛逆的背后,藏着他压抑了十几年的天性和自我。
研究显示,孩子从两三岁起,自我意识就开始萌芽,随着年龄的增长,这种自我意识会愈发强烈。
父母把孩子当成附属品,不断侵占孩子的心理边界,其实就是在杀死孩子的自我。
曾经就有一位心理学家,让一个被管得太严的孩子用画面来表达自己的感受。
结果孩子画了这样一幅画:一双手扼住了自己的咽喉。
这是孩子被控制时的真实感受,他的精神生命正在被管教者掐死。
知乎上也有人问过:被父母过度干涉是一种怎样的人生?
差不多4000条回答,几乎都是——压抑,痛苦。
网友@妮妮很努力说:当我确定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妈妈的掌控时,我想到了自杀,既然不能做自己,那我就把这副躯壳还给她。
周国平说:爱,可以亲密,但不能无间。
没有界限的爱,终将走向伤害。
因为当爱变得无孔不入时,被爱的人不仅不会觉得快乐,反而会觉得无法呼吸。
把老公养成儿子,老公没了当担
有句话说得好:婚姻里,如果女人的妻子身份错了位,男人的丈夫角色就必然会缺位。
一直以来,张春梅都被朋友打趣养了两个儿子,她就是她老公的半个妈。
的确,倪伟强之所以能从一个刚毕业的研究生,一路无忧地走到大学教授,成为国家重点项目研究的负责人,背后是因为张春梅为他撑起一片安宁的天空。
结婚的20年里,张春梅上孝顺婆母,下抚养儿子,对倪伟强的吃喝拉撒、衣食住行更是照顾得无微不至。
有一次,倪伟强因为被学生恶意诬告他和女助手有不正当关系,导致他评选“晋江学者”的事情泡了汤,事业也受到重创。
张春梅见老公解决不了此事,便自作主张私下找了那名学生,劝说他撤销了举报。
这对倪伟强来说,本是好事,但他却并不领情,反而很气愤地警告张春梅:
“你管我的吃喝拉撒,管我的衣食住行,可以没问题,我能忍受。
你现在把触角已经伸到我的学校,我学校的院长是你的眼线,我课题组的周琴是你的朋友。
你现在要管我的学生,你问这问那的,你是不是当我是个巨婴啊?我离开你是不是一分钟都过不下去?离开你我是不是就要死啊?”
显然,倪伟强对张春梅的付出没有丝毫的感激,只有无穷的埋怨。
平日里,他什么都不管,张春梅不过是要求每天要微信联系一下,每周回家两次,他都觉得是负担。
母亲过生日,他心情不好,就突然闹失踪。
离婚后,他照样不管儿子,还把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母亲送去养老院,自己骑着摩托车到处旅行,寻找他所谓的“自由”。
这就是把老公当儿子养的后果。
妻子什么都要去管,老公便只想着反抗和逃离。
妻子什么都承担了,老公便没有半点自己的担当。
这也是关系里的“退行”,妻子越强势,越操心,丈夫反而越觉得理所应当,变得“四肢退化”。
没有边界感的家庭,是一种灾难
心理学专家曾奇峰对边界感曾作过精彩阐述:
“悬崖的边界很清楚,所以我们不会靠得太近,但水的边界比较模糊,所以经常会淹死人。”
大自然里,模糊的边界往往破坏力惊人。
而在家庭中,那些没有边界感的人,不仅让家人窒息,也让自己身心疲惫。
剧中就有这样一个细节:张春梅已经有79天没来例假了。
很明显,张春梅在给家人压力的同时,自己的身体和精神也长期处于紧绷状态,让她饱受折磨,从而提前了更年期。
有很多个夜晚,张春梅就因为对老公、对儿子的失控感到深深的痛苦和无力。
说到底,无论是夫妻关系还是亲子关系,一旦超过界限,所有的付出都将成为负担,伤人伤己。
剧里宋丹丹饰演的吴二琥也是这么一个没有边界感的人。
儿子明明都结婚了,她还要处处管控着儿子。
小到回家晚了她要说,大到买房子,生孩子,她都要插手。
有一次,儿子因为媳妇工作忙忽略了他,就喝了点酒,埋怨了几句。
吴二琥知道后,第二天就跑到儿媳公司闹事,抱怨领导给员工太多工作,影响家庭和谐,结果害得儿媳当天就被公司劝辞。
儿媳受不了吴二琥一而再再而三的越界,当晚就离家出走了,而儿子,也因为她的自作主张和她冷战,闹绝食。
好好的一个家,因为吴二琥太不把自己当“外人”,最终变得四分五裂。
所以,好的家庭都应该清楚:
不顾对方的感受,自以为是的“为你好”,不是爱,而是伤害。
哪怕最亲近的人,哪怕是以爱之名,一旦相处没了分寸与边界,就会演变成一场灾难。
最好的爱,是让对方活成自己
韩寒说:喜欢是放肆,而爱是克制。
是啊,爱应该是想触碰,又收回的双手。
真正为一个人好,就应该让他活成自己。
杨绛的父亲杨荫杭,在教育子女方面就很有边界感。
读中学时,杨绛因为到底该学文还是学理这件事陷入了迷茫,便去征求父亲的意见。
父亲对她说:“没什么该不该,最喜欢什么,就选择什么。”
杨绛觉得父亲太纵容自己了,父亲却说:
“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,才是自己最相宜的。不要太在意外界的评价,你应该选择你喜欢的和有兴趣的。”
于是,杨绛勇敢遵从内心选择了文科。
受父亲教育的影响,长大后的杨绛,也特别有边界感,她将爱情与亲情,都经营得恰到好处。
女儿钱瑗想当“教师的尖兵”,杨绛选择尊重;女儿自己决定好了的事情,杨绛也从不干涉。
所以钱瑗从小就乖巧懂事,个性独立,很有主见。
对于丈夫钱钟书,杨绛也给了他极大的尊重和自由。
钱钟书在清华执教时,父亲曾写信让他辞掉清华的工作,去蓝田当英文系主任,同时方便侍奉父亲。
杨绛认为清华的工作很不易得,怎么也不该换工作,她本想争执一番,但转念一想:
一个人的出处,是一辈子的大事,当由他自己抉择。
于是,她保留了自己的意见,没有对钱钟书的选择横加干涉。
也正是因为夫妻之间界限清晰,所以他们一生恩恩爱爱,相互扶持,家庭和谐,生活幸福。
在《教养的关系花园》一书里,毕淑敏说过这样一段话:
“要学会和我们的父母亲密无间,倾听而不惟命是从;
和我们所爱的人唇齿相依,紧密而不混淆;
和我们的孩子亦师亦友,慈爱而不包办。”
最好的家庭状态,是每个人都能守住自己的界限,尊重他人的界限,才能亲疏有度,彼此滋养,久处不厌。
愿我们都能在付出中学会给亲人自由、尊重、信任和支持。
让每个人都活成自己最好的样子,就是一个家庭最大的幸福。